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相权也转归于寺人(...

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相权也转归于寺人(宦官)。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 吏治腐败和政治纷争不断

C. 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上升

D. 宦官成为明朝的中枢官员

 

B 【解析】 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再加上皇帝长期不理朝政,朝廷的权力逐渐转移到宦官手中,故B项正确;明朝实行内阁制以及重用宦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内阁的权力逐渐转移到宦官,故C项错误;宦官并不是法定的朝廷官员,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A. 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 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

C. 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查看答案

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 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 有诗歌取士的特征

C. 有制约君权的职能

D. 有民主议政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

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 公平竞争

B. 分科考试

C. 以文治国

D. 学而优则仕

 

查看答案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