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以前,中西文化结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4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方针内容及其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

 

(1)特点:在西方文化冲击影响下,出现新旧、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局面;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带有阶段性和递进性。 (2)内容:双百方针,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新与旧的调和);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中与西的调和);推动文化多元并进。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可知在西方文化冲击影响下,出现新旧、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局面;根据材料“戊戍维新以前,中西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戍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可知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带有阶段性和递进性。 (2)内容:根据材料二“艺术和科学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并结合所学双百方针的概念可知材料二所反映的方针内容。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双百方针促进了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认识:结合所学可从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发展方向等角度分析即可,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加试题)他多才多艺,兼雕塑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特别是他的雕塑,代表欧洲文艺复兴雕塑艺术最高峰。下列各项属于“他”的作品的有

①《创世纪》

②《哀悼基督》

③《最后的晚餐》

④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圆顶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A. 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 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 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 调动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1878年俾斯麦先后颁布了四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

①推动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②意在维持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③适应了当时工业社会的发展需要

④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加试题)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创办白话文刊物的潮流,以下是部分白话文刊物情况简表。

 

创刊名称

创办时间地点

报刊宗旨

《绍兴白话报》

1903绍兴

“唤起民众爱国和开通地方风气”

《宁波白话报》

1903宁波

主张实业救国,倡导文明,移风易俗

《白话杂志》

1904东京

“旨在开通妇女界,鼓吹革命”

《吉林白话报》

1907吉林

“宣上德,通民隐,开通风气,改良社会,使一般人咸具普通之知识,以预备立宪国民之资格”

 

 

据此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新文化运动促进“文学革命”

B. 白话文刊物主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 清末朝廷舆论管控能力丧失

D. 白话文刊物希冀开启民智改良社会

 

查看答案

(加试题)“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这是《旧唐书》中唐太宗的形象。而在王夫之的笔下,唐太宗形象变成了:“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 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