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很多思想家借助神权来表达自己的人权。下列各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B. 王夫之的“天地之化日新”
C. 朱熹的“理先于气”
D. 王守仁的“灵明就是本心”
《盐铁论·力耕》中描述:“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聚集),万物之所殖者。材料中的“京师”最有可能是
A. 秦朝的咸阳
B. 汉代的长安
C. 北宋的东京
D. 元代的大都
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B. 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C. 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D.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其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指的是
A. 重农抑商的实施
B. 牛耕推广到全国
C. 铁制农具的使用
D. 刀耕火种的消失
《诗经·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 旧邦新造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D. 等级秩序十分严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El食便很少发生。
_______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