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是在于:( )
A. 世界本源之争 B. 理的内涵之争
C. 求理途径之争 D. 理气关系之争
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近代前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 “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D.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
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 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D. 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历时150多年,因建于临淄城南的稷门而得名,齐统治者广纳各地文 学游说之士,学士云集。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
A. 齐鲁大地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发展
C. 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 D. 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
孔子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意味着孔子认为
A. 臣应该以死事君
B. 君臣之间是平等的
C. 臣对君有相对的义务
D. 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