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这段文字体现的朱熹的主张是
A. 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B.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C.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 专制集权的巩固
B. 封建经济的衰退
C. 理学思想的影响
D. 审美意识的觉醒
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A.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 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
C. 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
D. 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
人类自古便喜欢仰望天空。每逢日食,现代人不分阵营,不论信仰,纷纷驻足观看这宇宙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的政治,在他看来,实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实现“正名”,则须在“政”“刑”之外借助“德”“礼”。据此推断,孔子倡导“仁”“礼”学说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周代政治制度 B. 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
C. 实现德治政治理想 D. 变革周代的社会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