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A. 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 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C. 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D. 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
B.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 “历史都是思想史”
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B.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
C. 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初政治制度承袭元制。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凡事必先“关白”左、右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胡惟庸任丞相后擅权挠政,促使朱元璋决心削夺中书大臣的权力。洪武九年,先削去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名,只保留左、右丞相和左、右丞。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同时,罢中书省,废除丞相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六部尚书的品秩由原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也都总揽于皇帝。朱元璋还藉胡惟庸案废置御史大夫。后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虽职责重大,但不过是七品官。另外,刑部主审讯,大理寺复审亦可驳正,朱元璋还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驳正章疏违误。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朱元璋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