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 地点 | 描述 |
匡社 | 苏州 |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国时救世 |
复社 | 吴江 | 黄宗羲等人皆毁时政,裁量公卿 |
岭南会馆 | 苏州 |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
讲学会 | 无锡 |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
A. 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
B. 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
C. 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
D. 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 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A.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B. 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 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