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A.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B. 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 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A. 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 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 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 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 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 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