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 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 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
C. 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
D. 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 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 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 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 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表明汉代法律
A. 人情大于法制
B. 以礼入法伦理关怀
C. 凸显皇权专制
D. 深受豪强地主影响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对秦的郡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
C.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