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说:“我们的国父们认为自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缺少言论和集会自由,讨论将变得毫无意义;有言论和集会自由,公共讨论就可以抵抗邪说的散布流行。长久安定依赖于人们自由的表达不满以及提出补救的方法。正因为他们认识到强权统治的可能,他们才修订宪法保证言论和集会的自由。”此番话体现了美国大法官的权力是
A. 言论自由
B. 司法审查权
C. 弹劾总统权
D. 司法解释权
华盛顿说:“我们要么在一个首脑的领导下组成联邦,要么成为互相牵制不已的1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13个主权国家,你斗我,我斗你,又一块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同归于尽。”材料主要说明了当时的美国( )
A.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
B.建立邦联制的必要性
C.实行三权分立的必要性
D.实行两党制的必要性
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于1946年写出了《德国的浩劫》,对纳粹主义出现作了初步剖析。后来灾难的种子根本上就植根于此前的历史之中,绝非现代史上的偶然现象。”作者所要表达的原因是
A. 巴黎和会对德国的严厉制裁
B. 长期分裂饱受大国欺凌
C. 政治统一和经济的崛起
D. 普鲁士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西周时期,各王国都城的道路宽度、城隅高度、城门数量、城邑规模、规划形制等,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得僭越。以规模而论,诸侯只能建立一个国都,其大小亦依爵位高低而定:周王城方九里,公七里,侯五里,男三里。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说明各诸侯国经济实力不平衡
B.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 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西周时期确定了完备的都城建设规划
“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初,有人认为它不过相当于下院的一个工作班子,但是19世纪中叶之后,内阁特别是首相的权力日益上升,形成与议会互相牵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议会的格局”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责任内阁往往得到了国王的支持
B.责任内阁在19世纪中叶以后无需对议会负责
C.首相通过下议院多数党领袖的身份影响议会
D.内阁与首相共进退,增强了内阁的凝聚力
“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
A.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B. 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
C. 军机大臣掌握实权
D. 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