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请谈谈你对这份合约的看法(要求: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态度;有效提炼材料;结合当时实际情形;论述充分,史实清晰,史论结合;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分析问题)。

 

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解析】 本体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本题可以围绕材料中“义和团运动和约”从“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或者从“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以及““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等提取观点,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口号、义和团对待外来文明以及作者保守心态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沉沦与抗争双重变奏的历史,在屈辱中抗争奋起,争取民族独立、民主和富强,实现国家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主题一: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一步步加深对中国侵略

材料一  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材料二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中英《虎门条约》

材料三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回答:

(1)材料1、2发生在什么侵华战争后取得了哪些侵略特权并扼要说明对中国具体危害?

(2)材料3发生在什么侵华战争后,并扼要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主题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申谕英夷告示》“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

材料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失台。”“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材料  6:“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3)回答:材料4、5、6反映的历史主题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列举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3个以上典型史实以说明该主题,由此你能得出的历史认识或结论什么?

主题三: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7: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  8: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即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中美英《波茨坦公告》)者也。

(4)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7的观点

(5)驳斥材料8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6)根据材料和所学请你说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间的联系。

 

查看答案

图反映了

A.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B. 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C.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 全民族抗战开始

 

查看答案

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查看答案

乙未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和议成……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营官包干臣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遂报大捷,吏民皆贺。"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黄海海战

B. 筹建北洋水师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八国联军侵华

 

查看答案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

A.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B.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C.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D. 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