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曾描述东京相国寺东笔铺广告“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广告中大肆称颂的笔竟然都是“有表曾无实,价高乃费钱,用不过数日”的劣笔。欧阳修的这些描述从客观上体现了宋代
A. 印刷术推动了商业发展
B. 理学盛行导致了道德滑坡
C. 商品经济的发展较迅速
D. 广告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右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个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

A. 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
B. 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
C. 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D. 一定程度抵制了土地兼并
晋文公刚即位就启用贵族分任内外诸官,“昭旧族……胥、籍、狐、箕、栾、郐、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一做法
A. 反映出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B. 表明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
C.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D. 说明血缘亲疏决定贵族等级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十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阳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 清初大儒黄宗羲虽宗阳明,但主张多读书以穷理之变化,并以实践为归。顾炎武不谈心性,他的治学范围,以典章制度、社会经济为主,诸家以顾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汉武帝“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是接受了哪一儒学家的建议?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变革”带来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理学的深远影响。据材料三,分析阳明心学蕴含的思想价值。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反映的清初大儒的共同思想。材料四认为“顾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请举出19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变动的两例史实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思想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在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运动常被称之为启蒙思想运动,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常被称为启蒙思想家。这个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面对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兴起,作为明王朝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感到屈辱、愤怒,一方面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对明王朝何以灭亡的问题进行历史的反思。也就是在这种历史的反思中,他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并毫不留情加以批判。
——摘编自覃正爱《试论明末清初思想家启蒙思想的局限性》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复古与怀旧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这种思潮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被称为“特殊的历史阶段的原因”。在这个时代启蒙思想家有哪些主张符合世界潮流?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又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题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不仅招致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龢在读过《孔子改制考》后,向光绪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表示已不与康往来了。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A. 成为维新派的思想共识
B. 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