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地位。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下面以赞成为例,答题思路为: (1)赞成对中国近代吸收西方文化的解释。 ②通过史实说明近代中两文化碰撞中,中国处于落后地位,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和派别从自身立场出发吸收两方文化,表现出不同层次。 ③通过史实分析对于西方文化的吸收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从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后,再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历了技术—思想—制度三个层次。(持反对意见可以从学习西方过程中逐渐出现齐头并进局面的角度论述:如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等。) 【解析】 试题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就本题而言,学生可以选择赞同该观点,赞同中国近代吸收西方文化的观点,也可以反对该观点,但是都要进行论证,说理充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材料五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简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5)依据材料五,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查看答案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其中,古代希腊先哲和中国圣人们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 民主权利,渊远流长

D.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是

A. 振兴清王朝

B. “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

C.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 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著作、报刊反映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过程。其中对中国民众的求学、婚姻等社会观念的影响最大、最深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题文)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l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它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一五计划期间

D. 改革开放时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