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 原因: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木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贞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因素: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解析】 试题(1)根据材料中“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可知,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座位次序之争。清廷官员要求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这反映了清廷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是因为英国当时在进行工业革命,国力空前强盛。所以英国态度坚硬。 (2)根据材料二中“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可以看出,清朝处于屈辱的被动的外交地位。外交是国家实力的交锋。因为当时的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他们积极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而当时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是因为实力对比悬殊,所以中国在外交上才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3)在国际场合争席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他要求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法官次序排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这也是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敢于斗争的主要原因。 (4)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各国外交都受该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政策和需要的制约。综合国力是一国外交的基础和后盾。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还有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因素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份奏折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经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

(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查看答案

一份奏折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经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

(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们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l938年)

材料二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194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

 

查看答案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7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10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2分)

 

查看答案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9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8分)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10分)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1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