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钱穆曾谈到:“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钱穆曾谈到:“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过地理风貌对人文精神的巨大影响:“土地贫瘠,使人兴奋、简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地理环境与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1: 论题: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 阐述: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了不同文化的形成。古代希腊多山、多岛屿、海洋环绕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又孕育了人们的平等精神,同时所形成的城邦国家也都是比较小的政治共同体,很难有一个城邦能够完全征服其他城邦,专制王权很难出现,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民主政治体制。与古代希腊相反,中国拥有广阔的平原,形成了农耕文化,此文化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进行管理,且广阔的平原也很容易产生彼此的兼并和征服现象,因此在中国,王权从一开始就很强大,从而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一体化专制政治体制。 示例2: 论题:地理环境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 阐述: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文化特性的形成不起决定作用。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文化的差异虽受到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但并不由其所决定,而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是海洋环境的英国也曾是极其专制的封建国家,而与中国地理环境大体相当且拥有广阔平原的美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这都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文化特性的形成没有决定作用。 【解析】 首先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可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与海洋文明的关系、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平原农耕文明的关系进行论证;如果认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可拟出论题:地理环境不是文化特性的决定因素,然后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和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文化特性的形成没有决定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内容

说明

《盗》

“盗”是指窃取财货

《贼》

“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网》

“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

《捕》

“捕”即“捕亡”,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

《杂》

“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

《具》

“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标题

主要内容

备注

第三表:执行

有关裁决执行的规定

主要是有关债务的执行

第四表:家长权

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

 

第五表:继承和监护

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

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等规定

出现了“现金借赁”“要式买卖”等契约

第七表:土地和房屋

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律

 

第八表:私犯

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

但以刑罚制裁的共有10条,其余作民事处罚

第十条:宗教法

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

 

第十二条:后五表的补充

有关祭品和债权及占有的规定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邦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了希腊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地表达了。

——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材料二  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是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即一种与正统思想和正式制度相反的个体态度或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这导致了传统自由思想的内向化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自由思想,即一个人在人际之外、规矩之外、制度之外的自在自得。胡适认为,这种“自由”只能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和现代自由所强调的权利、机会与能力的统一相比,心性自由是一种束缚的、空想的、形式的自由。

——寇东亮《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的思想辩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观点,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试从上述材料提炼一个探究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二  (在马克思看来)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在特定的社会阶段,法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如此,法便成为特定生产关系这个“真实”表面的“面具”,只能歪曲地反映“事实”。

——李静《罗马法之歌——马克思与维柯的一场“对话”》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关于罗马法的观点进行探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