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 虽...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

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统一度最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建立三公九卿制 D. 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

 

D 【解析】 秦朝虽二世而亡,但其统一六国结束了当时诸侯割据的局面,为后来中华民族长期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且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故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与货币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只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一个方面。故B、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何怀宏先生指出,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自然也不是“士及庶人家族”。由此可推断,这种“世族”

A. 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

B. 春秋时期往往可议决国家大事

C.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

D. 一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查看答案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的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 构建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查看答案

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A. 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C. 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

D. 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对于战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认为:“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而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则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材料二  1995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1)试对材料一中毛奇与司马穰不同的战争观做简要归纳与点评。

(2)材料二中麦克纳马拉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产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在维护明朝统治的基础上推行了“考成法”,内容: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帐薄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薄,一本送六科,一本道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逐月检查。六科根据帐薄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致理之要,无逾于此”。

——摘编白张海瀛《论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摘自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秉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科度必须和美国国情融合、贯通。

——摘自严泉《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特点,并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