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们在...

下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们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 选官制度的变化

B. 专制统治的加强

C. 监察体制的完善

D. 建筑艺术的进步

 

B 【解析】 试题“谤木”由供人民写谏言到成为“华饰屋之外表”,仅仅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反映的是监督体制的缺失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故选B。A项说法错误,这一变化并未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内容来;C项错误,在皇权专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监察制度逐渐的缺失;D项与材料无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 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 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C. 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D. 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下列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A. 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消除地方割据

B. 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行省制

C. 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加强君主专制

D. 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要求革新地方行政体制

 

查看答案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 )

A. 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B. 保证了吏治清明

C. 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查看答案

高一(1)班开展了主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的活动,张华同学以“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点”为突破口进行论证,下列能够为张华提供论据的是

A.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 直面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问题

C. 设立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查看答案

《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A. 现河北省是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腹里”

B.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C. 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

D. 西藏归宣政院管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