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 东部沿海的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B. 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 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的趋势

D. 农业经济阻碍了近代化发展

 

C 【解析】 古代中国经济的区域差距是南北差距为主,说明中国当时经济是内向型经济,近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差距变为东西差距为主,这里说明的是外向型经济占据了主导,故C项正确;材料比较的是经济类型变化,不是自然条件比较,故A错误;材料比较的是古代和近代经济类型,故B项错误;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断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明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其评价的是

A. 国与国的关系

B. 嫡长子继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三公九卿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见下图。

请回答: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对英美的政治体制进行比较。(要求:选取某一角度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作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限制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法国代议制建立的特点及成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中,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5分)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6分)

 

查看答案

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反封建性

B. 法制化

C. 渐进性

D. 普选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