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

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此,王阳明

A. 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B.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学说

C. 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

D. 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

 

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不以孔子、朱熹是非为是非,体现了王阳明强调要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故D项正确,B项错误;A项的大同社会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没有体现王阳明的“致良知”,故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摘自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

A.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

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

C.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

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

 

查看答案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 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查看答案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查看答案

《礼记。中庸》记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后世儒家真正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是

A. 提倡浩然之气的儒家

B. 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

C. 主张格物致知的儒家

D. 践行经世致用的儒家

 

查看答案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也层出不穷,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两者都

A. 冲击了传统教育

B. 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 受外来文化影响

D. 再现孔子思想精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