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B 【解析】 根据材料“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徒具深悲”和“至此竟茫无可倚”可知谭嗣同对没有找到可依靠的群众的力量,而叹气悲伤,故B项正确。A项“放弃”说法错误,且材料强调对变法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的担忧,故错误。谭嗣同没有向顽固派妥协,而是献身于变法,故C项错误。谭嗣同没有转向革命,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 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 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查看答案

(题文)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

B. 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 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 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

 

查看答案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迅速,纺织工业对棉花等原料的需求猛增,阿里抓住这一时机,组织力量培植优质的长绒棉。这充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

A. 能抓住机遇,根据国情进行改革

B. 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发展生产

C. 能发展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效益

D. 能发展经济作物,加强对外贸易

 

查看答案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在莫斯科向贵族代表发表演说:“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A. 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 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 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 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查看答案

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有

A. 鼓励商品进口    B. 推广平民教育

C. 废除农奴制度    D. 建立新式海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