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63年的《英国工人致法兰西工人书》中指出:“每逢我们试图缩短劳动时间,或者要...

1863年的《英国工人致法兰西工人书》中指出:每逢我们试图缩短劳动时间,或者要求提高工资,以改善我们的社会条件,我们的雇主就以低价运入法兰西、德意志、比利时和其他国家工人来代替我们做工,借此来威胁我们。这种现象可以印证( )

A. 资产阶级靠剥削无产者致富

B. 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

C. 全球化伤害了下层劳动者利益

D.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 【解析】 试题“资产阶级靠剥削无产者致富”的信息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的时间是18世纪,时间与内容均与题干不符合,故B项错误;“全球化伤害了下层劳动者利益”不是材料反映的内涵,故C项错误;从“《英国工人致法兰西工人书》”以及材料反映出信息可知是英国工人想联合他国工人抵制资本家剥削,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 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夺取资产阶级资本

D.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查看答案

(题文)近代欧洲,曾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他们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种种理想;他们还曾尝试说服有钱人掏钱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他们”中的一员是

A. 圣西门    B. 伏尔泰    C. 黑格尔    D. 马克思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孙中山游历日本期间,对日本具有现代民主管理色彩的乡村治理颇感兴趣,认为“人民自治是政治的极则”。这些蕴含浓郁民主色彩的乡村治理思想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治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和实践尺度。在民国政府酝酿乡村自治时,晋、苏、浙、赣等省已有较为成型的乡村治理实践,特别是山西村治运动颇有声势。晏阳初的定县实验与梁漱溟的邹平探索也给国民政府提供了参照范例。乡村治理既有国民党维护“三民主义”的政治需求,也有当政者对乡村社会实行有效管控的现实压力,乡村治理成为国家与社会寻求平衡的突破口。

1928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县组织法》,标志着孙中山村治思想的全面展开。但是,具有民权色彩的现代乡村制度并未走太远,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为了强化国家行政权力对乡村世界的直接掌控,以削弱日益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民国政府重新开始实施保甲制度,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制度走向。这一制度转变带来的恶果是,南京国民政府始终未能破解社会阶级矛盾,激发农村内生活力。

   ——摘编自《清末民初乡村治理再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转向保甲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从某一角度说,历史就是从有趣的故事中悟出生活的智慧。下表是三个历史典故。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典故名称

故事内容

半费之讼

    古希腊有一个名叫欧提勒士的人,他向著名的辩者普罗达戈拉斯学法律。两人曾订有合同,其中约定在欧提勒士毕业时付一半学费给普罗泰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则等欧提勒士毕业后头一次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毕业后,欧提勒士并不执行律师职务,总不打官司。普罗泰戈拉斯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向法庭状告欧提勒士,他提出了以下二难推理: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他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他也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他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而欧提勒士则针对老师的理论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我不应付给普罗泰戈拉斯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我也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我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我不应付给他另一半学费。

李约瑟难题

    由英国学者李约瑟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三只黑天鹅

    “黑天鹅”一词,来源于这样一个典故,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7年意大利公投失败、英国脱欧成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被公认为是世界的三只黑天鹅。

 

任选一个典故,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典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