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诸侯势力强大

B. 周王室势力衰微

C. 分封制趋于崩溃

D. 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C 【解析】 试题解析:按制度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礼乐制度维护的是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因此,本质上反映了分封制逐渐崩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时引起人们思索的问题有: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等。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因为上述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

——整理自《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材料二  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弊,因为在这里,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是《“孔子”照“镜子”》,四只镜子分别是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下列分析最符合漫画主旨的是

“孔子”照“镜子”

A. 儒学压制人性,违背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B. 儒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符全球化潮流

C. 儒学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相容相通

D. 儒学主张“有序”,可用来促进世界的和平

 

查看答案

《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 儒家思想鼓励参与商业等经济活动

B. 商业竞争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C.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诸子百家兴起

D. 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