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三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材料表明他们先后付诸实施的行动有哪两大类?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二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三分析其成因。

 

 

(1)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 类型: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积极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 (2)营业状况:产品销售量迅速上升。 原因:①政治的或政府的因素(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中华民国颁布一些有利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及实施,任意一点);②外来的因素: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都有所减少;③国内人民的因素:民间兴起反帝爱国热潮;④国内经济自身的因素: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3)历史现象: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原因:抗战期间,国统区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和国家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归纳出师夷长技;第二小问依据洋务运动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回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积极和消极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图示可以概括出产品销售量持续上升;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内外因素分别概述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的信息从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变化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归纳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末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最重要纽带是

A. 垄断组织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查看答案

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西欧联合

A. 超出了历史发展规律

B. 消除了内部矛盾

C. 是民心之所向

D. 产生了新的价值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其显著特征是

A. 以美国为主导

B. 以欧洲为中心

C. 摒弃社会制度的对抗

D. 在联合国框架内运行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为此,战争结束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C. “关贸总协定”签署

D. “冷战”秩序的建立

 

查看答案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为

A. 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 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 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