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A. 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 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 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 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有观点认为: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而美国的经验,则显示了把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
A. 实行代议制民主
B. 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并重
C. 主权在民的原则
D. 两党“和平竞争、轮流坐庄”
(题文)德国在统一前后教育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德美教育理念的差异主要反映了
A.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B. 封建专制思想影响程度不同
C. 民主化程度发展不同
D. 政治体制本质特征不一样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可法国人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记忆犹新,结果是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在1877年进一步澄清。史学家普遍认为这
A. 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B. 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 延续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 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第一届议会选举中,真正参加投票的选民占全部选民的51%,宰相俾斯麦所在的自由保守党获得议会中37个席位,占议会总席位不到10%。当议会开始运转时,皇帝身边簇拥的亲王和将军们都穿着华丽的制服,与之相比,衣着普通的议员们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听众。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 选民的参政权力受到政府限制
B. 德意志政治体制有其两面性
C. 俾斯麦因竞选失败而解散内阁
D. 联邦议会立法权被皇帝掌控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接到国会提交的法案后十日之内,如遇到国会休会而无法将该法案退还时,该法案不得成为法律。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由此可见,美国
A. 存在行政干预立法
B. 成功实践权力制衡
C. 总统权力大于国会
D. 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