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 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 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 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B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A项,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实际上是并立的地方政权,相互攻伐。元朝的行省是行中书省,受到了中书省的管辖和领导,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两者在地位和职权上都不相当。故A项错误。 B项,唐初“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门下二省渐趋合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下设“五房”分掌有关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成为宰相协助皇帝驾驭天下的中央议事决策机关。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职务相当于宰相。因此,唐代的“政事堂”和宋代的“中书门下”都是中央决策机关,地位和职权相当。故B项正确。 C项,汉武帝创建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清正廉洁的重要手段。明代巡按御史官职仅为正七品,位次卑微,但其巡察地方时“代天子巡狩”,连四品的知府也要“跪迎道旁”,且可以小事主断,大事才奏裁,具有位卑权重的特点。因此汉代的刺史和明代的监察御史虽然职权相当,但是地位不同。故C项错误。 D项,提点刑狱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的司法机构,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等。通政司,又名通政使司,是明代掌管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因此提点刑狱司是监察机构,通政司是行政机构,其职权不同。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这说明了

A. 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

B. 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

C. 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

D. 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

 

查看答案

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凤呈祥,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但《大明律》中却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 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 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查看答案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

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 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

 

查看答案

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A.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B.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

C.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 齐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查看答案

商朝时曾发生“九世之乱”,这场动乱持续长达百年,导致商朝一度中衰。这场动乱归根结底是因为王位传承归属,没有建立像样的制度。为了避免出现此类事情,周代创立了宗法制。这说明宗法制

A. 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B. 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继承

C. 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

D. 有利于防止国家的分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