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1957年美国国会授权艾森豪威尔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这意味着
A. 美苏争霸重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B.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C. 美国侵略方式由军事变为经济
D. 马歇尔计划在中东地区重演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该现象
A. 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 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 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D.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 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 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D. 工业革命的进行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