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

A. 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 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 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D 【解析】 根据材料“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可知,这一制度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首先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故A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A. 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

B.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C. 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

D.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查看答案

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的频率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B. 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C. “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 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查看答案

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A. 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 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前,太湖地区的传统蚕桑业生产过程有植桑、育种、养蚕、锻丝及丝织五个工序阶段。大都由蚕农在家庭内部统一经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独立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这一变化说明

A. 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走向衰落

B. 近代农业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特征

C. 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近代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查看答案

洋务企业往往与一个或几个地方督抚大员紧紧相连,如曾国藩、李鸿章与江南制造局、左宗棠与马尾船政局,更有甚者,张之洞创办的钢铁厂因其职务调动而随之迁移兴办。这说明

A. 洋务运动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

B. 新式工业受到顽固势力的阻挠

C. 洋务派对西方富强之道认识不足

D. 早期近代事业得不到政府支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