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部部法律文献搭建起人类政...

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部部法律文献搭建起人类政治文明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依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和主要目的。请简要分析其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请分析上述变化产生的原因。

 

(1)特点:①带有封建性;②君权强大,议院立法权和监督权非常有限;③臣民的自由权利只是点缀。 主要目的:缓解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维护清王朝统治。 积极作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 (2)变化: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从臣民到公民,从人治到法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中华民国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从《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归纳;第二问,结合材料中“1908年”这是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形势回答;第三问,从该部宪法所处的封建制度与代议制之间的过渡回答积极意义。 (2)第一小问,从两则材料中政治权力方面表现出的主权归属,公民权力变化分析;第二小问,结合1912年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的变化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 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B.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查看答案

抗战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意向

不可避免

可获得政治解决

应该绝对避免

可获得速战速胜

无回答

人数

170

110

423

244

20

 

 

这说明当时

A. 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

B. 和平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

C. 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抱幻想

D. 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

 

查看答案

中共建军史上最早的阅兵式摄于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初。这次阅兵是为了

A. 纪念秋收起义成功

B. 声讨日本制造七•七事变

C. 欢送工农红军长征

D. 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查看答案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可见他已经认识到

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