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四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在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秦朝与唐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1)秦朝设三公九卿,不给丞相兵权,以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共同点: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建立内阁制,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 【解析】 第(1)问,“措施”,依据材料一、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朝设三公九卿,不给丞相兵权,以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共同点”,依据所学知识从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角度分析。 第(2)问,“表现”,依据材料三、四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建立内阁制,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本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专制皇权加强并发展到顶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欧洲历史学家指出:“古代雅典与当代欧洲的民主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民主并没有在它的诞生地盛行起来。在一千多年中它几乎被遗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雅典民主制度

A. 只是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观念上的影响

B. 与近代民主政治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

C. 是近代欧洲民主政治产生的先决条件

D. 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在实践层面的再现

 

查看答案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7年是罗马积极向外扩张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罗马各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特别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被征服地区的臣民和罗马公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一时期的罗马

A. 公民法占据着统治地位

B. 习惯法的痕迹已经清除

C. 普通民众均受法律保护

D. 以万民法调整社会关系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雅典有“违宪立法起诉制”,任何公民可以对其认为提出违宪的法律的人和制宪法律本身提出起诉,交给陪审法庭审判。若判定该项法律确实危害民主,则废除该法律,将提案人绳之于法,表明陪审法庭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有最后核准权。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 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B.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 最高官员的执行权力有限

D. 分权制衡体制已经显现

 

查看答案

《查士丁尼法典》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B. 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C. 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D. 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查看答案

某学者指出,雅典人认为城邦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公民群体,在血统上排斥外来因子,奴隶大多数是“进口”而来,自然被排斥在外,外邦人更不必言。但是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就弥补了其政治权利上的缺失。材料表明

A. 参与城邦政治文化生活是雅典人的权利和义务

B.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 雅典城邦具有开放和排外的双重性质

D. 外邦人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公民阶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