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土族为第三...

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土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B.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C. 科举制进一步推行

D. 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 【解析】由《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可以看出新兴庶族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士族权势下降,这一变化的出现与选官制度有关,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使社会阶层有了更多的流动,通过科举获取官位的庶族迫切想要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姓氏录》则是对其地位的肯定。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新旧势力的更替,没有涉及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 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D.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查看答案

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A. 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 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C. 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 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查看答案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基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B. 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C. 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D. 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查看答案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所能动员的军队,只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灭纣后,周王的常备军也只有拱卫宗周的“西六师”和驻屯成周的“成周八师”,共约十四万人。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西周

A. 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B. 军队战斗力低下

C. 并未确立其统治地位

D. 军事体系较完备

 

查看答案

明朝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表明

A.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B. 明朝政治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D. 官僚政治制度是明朝混乱根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