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 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 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B 【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主要表明民国时期革命并未带来和平与秩序,而是失序与混乱。这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旧制度,但建立预期的和平与秩序的新制度更难。故B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A.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

B. 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 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

D. 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查看答案

下图为反映罗斯福新政的一幅漫画,画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旁边站着一名护士。根据美国的政治体制和罗斯福新政的有关知识判断,漫画中的“护士”应是

A. 大法官

B. 州政府

C. 国会

D. 副总统

 

查看答案

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 族号

B. 邑号

C. 官号

D. 爵号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嵩焘(1818—1891年),晚清官员,中国首任驻英公使。在出使英国的几年内,郭嵩焘曾参观考察了一些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及先进的工业设施。他发现“西洋政教、制造,无一不出于学”,中国学校“收召虚浮不根之子弟,习为诗文无实之言”,“人才所以日下,由学校之不修也”。他认为古代的学校制度到了战国时期便中绝了,汉武帝的“广厉学官”比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祸更烈,唐宋书院只是科举的工具。清代书院也是“一以利诱之,于学问源流本末……有损无益”。因而他致书国内建议“别主书院”。

他归国之后,创办思贤讲舍,恢复湘水校经堂。“思贤讲舍”除了设监院一人之外,还“设算学制造一人”。他在恢复湘水校经堂时,即“议分建四堂,日经,日史,日文,日艺”,其中的“艺”就是教的近代自然科学。学校制度也效仿西方“堂设一学长司训课,而以总教习一人主其成,以季课考其勤惰,而司其进退之权”。

—摘编自王兴国《郭嵩焘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抨击中国学校(书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郭嵩焘的学校教育思想与实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