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该学者...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二者

A. 处于相同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都正确处理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C. 都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都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同样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突出了市场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和国内外的敌对,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政局稳定;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开展于斯大林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确立;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开始实施于1928年,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诗人金榜题名后在京城写下的诗句。该诗人是生活在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武则天自幼聪慧,有才智,“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天授六年(690)九月,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在位期间,“劝农桑,薄赋徭”;“广言路,杜谗口”;“尝与宰相议及剌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大搜遗逸四方之士”,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策贡士于洛城殿,殿试自此始”。以上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行,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与改革开放前不同,80年代后,国内史学界对武则天的肯定评价逐渐增多。如有学者认为,武则天在位期间,“不但没有使唐朝衰落,而且有胆有识,放手选才,治国有方,促使唐朝继续向前发展”。认为她是古今中外少有的伟大政治家。

——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的施政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他以“消肿”为突破口,抓军队质量建设,抓装备,抓编制……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为此,他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是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较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到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神陶冶、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字、时事、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根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