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B 【解析】试题汉武帝时期,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即以察举制取代世官制,该制度的内容为由地方官察访人才并向中央推荐。故本题应选B项;ACD三项分别实行于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朝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汉(朝)”不符,故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查看答案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述体现了时代特征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查看答案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查看答案

下图是秦朝疆域图,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秦朝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帝国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向是

A. 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

B. 蒙古高原和岭南地区

C. 岭南地区和云贵高原

D. 云贵高原和新疆地区

 

查看答案

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

A. 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

B. 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C. 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

D. 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