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资本论》第1卷

(1)战国、两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如图1、2所示

 

    唐朝长安城                         2 北宋东京城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街,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辑,联翩方栽,钰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上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

材料三王家范认为,在自然经济中,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是低消费;中小地主也是“节俭型”消费,大部分人的消费水平很低。那么,是谁支撑起城市商业的繁荣?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怪象。中国城市是朝廷控制的政治中心,都市为官僚、皇室提供生活、消费和娱乐,农村只起供养作用……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都被消费了,没有剩余财富转化为资本,……这样,商品经济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不能从根本上完成瓦解自然经济的历史使命。

—任世江《商业、城市的繁荣与农民的贫困化》

(3)据材料指出“社会怪象”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

 

(1)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西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对于促进东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用极大。 (2)不同:A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 B唐代长安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 C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 D唐朝长安位于西部高原,北宋东京位于中原腹地。 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世俗化;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3)表现:城市商业繁荣,而生产者却很贫困。 原因: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统治者长期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社会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商品经济意识发展;统治者将财富大多用于消费而没有转化为资本。 【解析】 (1)根据所学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成就回答即可。 (2)不同:根据材料中两幅图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与宋代在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城市布局、城市商业发展情况、城市人口数量和地理位置等方面。趋势:根据所学可知,一是城市功能的变化,二是城市人口和规模扩大,三是城市居民生活观念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可以看出政治中心的转移。 (3)现象:根据材料中的“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可知“社会怪象”是指城市商业繁荣,而生产者却很贫困。原因:根据材料“在自然经济中,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是低消费”可知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都市为官僚、皇室提供生活、消费和娱乐,农村只起供养作用……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都被消费了,没有剩余财富转化为资本”可知统治者将财富大多用于消费而没有转化为资本。联系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长期思想文化专制、社会的传统观念等也是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C. 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 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C. 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查看答案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 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查看答案

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十二年(753年)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北方道

1370569

45.1

北方道

4922183

55.0

南方道

1671302

54.9

南方道

4051451

45.0

 

 

A. 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 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 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 )

A. 中国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中国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中国大力发展陆路交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