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A 【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选A;结合所学,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秦朝的朝议制度属于集体议事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事权的分割,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查看答案

乾隆皇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并标榜,“前代所以有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今皆无一仿佛者”。上述材料表面,乾隆帝时期

A. 政治统治比较清明

B. 官员管理比较严格

C. 注重对官员的控制

D. 善于提高官员品德

 

查看答案

下图为九品中正制的执行流程该种选官模式:(   )   

A. 使更多的人才被中央选拔出来    B.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C. 使社会阶层更加固化    D. 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查看答案

东汉实行“郡察孝廉,州举茂才”的制度,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制度

A. 导致儒学独尊局面

B. 说明察举制名存实亡

C. 利于世家大族掌权

D.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