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从15世纪末开始,农村中的一些土地贵族就以暴力驱赶农民,大规模地圈占村社的公地和农民的耕地,使之成为牧场。他们仅雇佣少量、工资低微的农业工人放牧羊群,使大部分农民失去生机,沦为流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恰恰正是这一具有英国特色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古老的封建经济结构在无声无息中,居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着转变。

—钱昌明《英国是怎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

材料三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中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4)综合三则材料归纳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

 

(1)特点:劳动力密集型(或者人口过多,人地矛盾突出,制约技术革新)。 影响:促进传统农业的繁荣:但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2)转移情况:转移到手工工场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 影响: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任答2点印可) (3)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4)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市场推动);经济结构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一信息,得出答案劳动力密集型(或者人口过多,人地矛盾突出,制约技术革新)的特点。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得出促进传统农业的繁荣:但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回答时要注意一分为二的观点。 第(2)问,根据材料及所学,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去手工工场里工作,或者到大农场之中。影响回答圈地运动的影响,从劳动力、原料、资本等角度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可得知我国人口流动主要是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第(4)问,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主要从政策、经济等方面考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北京送来的绿灯”是指

A. 设立经济特区

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财政困难依然严峻

B.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产业结构趋于均衡

D. “八字方针”的推行

 

查看答案

有民谣唱到:挖粮队,真厉害,进了家门找布袋;翻了箱,倒了柜,粒粒粮食装起来;哪个敢吭一声气,揪着脖子捆起来;先来一场大辩论,不服再游一回街。该民谣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肘期

D. “文革”十年动乱时期

 

查看答案

1950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

A. 适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B. 表明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

C. 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D. 表明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

 

查看答案

2011年6月,欧元区的失业率为9.9%,25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为20.3%;近一半的欧洲人,因年幼或年老的缘故而被归为“依赖”型,在工作年龄段人群里真正在工作的只有64%。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福利制度的推行

B. 混合所有制的产生

C. 金融危机的影响

D. 国有化政策的推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