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

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

A. 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 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 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D. 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B 【解析】题干大意是:一个妇人每天纺棉三两,一个月能够纺出二匹布,连续纺织几个月,可以提供几个人的生活用度,剩余的或者换成钱来买米,或者缴纳赋税。题干信息并未就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这是其封闭性的体现,但从“换钱易粟”来看,小农经济又有对外交流、交换的成分,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故B项正确。仅仅从一个个例无法看出商品经济是否发达,故C项错误。家庭手工业一直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仅仅从题干无法看出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经济发展催生制度调整

B. 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

C. 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

D. 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

 

查看答案

(题文)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查看答案

《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 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C. 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 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查看答案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 土地公有制形成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井田制遭到破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