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1913~1918年期间外国出口中国的数量变化,分...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1913~1918年期间外国出口中国的数量变化,分别是:英国出口量9600万降到4900万两,法国出口量由520万两降到150万两,德国出口量由2800万两降到零。这种变化

A. 受到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B. 反映了英法德与中国矛盾尖锐

C. 深刻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走势

D. 原因是西方工业品质量的下降

 

C 【解析】1914—1918年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促进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阶段的转变,故C正确;A项不能说明英、法出口量减少的原因,排除;B、D是对材料的误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

A.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 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高

D. 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

 

查看答案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 民族独立富强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工业化的实现    D. 实现民主政治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A. 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

B. 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

C.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D. 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

 

查看答案

(题文)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者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B.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