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答案:(1)改变了通过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远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解析】 (1)材料一中提到斯大林采取的经济运行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也就是说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既有理论上的改变又有实践上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所有制、经济运行手段等方面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叛变了他的阶级”“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结合所学知识,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工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来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由材料三邓小平的讲话和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调节;计划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固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国家干预。在此基础上结合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和罗斯福的积极影响分析评价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1)材料中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请写出四点)

 

查看答案

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A. 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 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查看答案

哈佛商学院教授卡特原本两袖清风,后来成为西部最大的零售公司总经理,持有该公司100万美元的股票,成为最大的股东之一。这一现象在二战后的美国日益普遍,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促成专业经理人的出现,有利于中产阶级壮大

B.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了生产无政府状态

C.股权分散使资本家丧失企业决定权

D.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越来越高

 

查看答案

(题文)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收入5万美元以上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 着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

B. 只运用经济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C.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资本家

D. 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查看答案

下列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作用的是

A. 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B.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 使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D. 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