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南宋时期南迁的北方人民推动了南方小麦的种植,而北方人民喜吃面食,故①正确。结合所学,《农政全书》为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学著作,与题干中时间“南宋”不符,排除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故③正确。曲辕犁早在隋唐时期就在江南地区出现,排除④。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包拯在《请复御史里行》中说:“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表明包拯

A. 强调科举选才标准

B. 重视监察官员素质

C. 痛斥官员贪腐行为

D. 注重维护朝廷法纪

 

查看答案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 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C. 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D. 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查看答案

《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可知,汉初

A. 耕作方式发生改变

B. 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C.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D. 儒家仁政得以实施

 

查看答案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D.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

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