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包拯在《请复御史里行》中说:“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

包拯在《请复御史里行》中说:“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表明包拯

A. 强调科举选才标准

B. 重视监察官员素质

C. 痛斥官员贪腐行为

D. 注重维护朝廷法纪

 

B 【解析】材料“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反映了要选拔品行端正之人才可算作称职,由此可知包拯比较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官员的任职资格,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员贪腐、朝廷法纪的内容,故CD两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 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C. 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D. 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查看答案

《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可知,汉初

A. 耕作方式发生改变

B. 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C.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D. 儒家仁政得以实施

 

查看答案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D.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

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编者按: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文明论概略》是福泽谕吉从文明论立场出发为日本设计的近代化蓝图,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化的走向,在此书中他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文明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外在的文明易取,内在的文明难求。效仿西洋建筑洋房容易,而改革政治法律却难。至于更进一步想要改变人民的风气,更是谈何容易。既不能靠政府命令来强制,也不能依赖宗教教义来说服。唯一方法是顺应人民的天性,消除弊害,排除障碍,使全体人民的智德自然发展。人心有了改变,政令法律也有了改革,文明的基础才能建立起来。衣食住行等有形物质,必将不招而至。所以,吸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摘编自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社会的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