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罗马法未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 罗马法推动了其生产方式的改变
C. 罗马法在近代西方受到重视
D. 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律本质一致
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A.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B. 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C. 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D. 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曲线图是描绘经济发展走向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达方式,图1是1952—2002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增长图,图2是1985—1991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图。综合这两幅图可知在改革开放初期
A. 国民人均收入与物价指数都较稳定
B. 1984年城市改革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C. 市场经济出现导致物价变化剧烈
D. 物价变动有助于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入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
A. “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落实
B. “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
C.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D. 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
“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这体现了
A.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C. “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D. “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
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政府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 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B.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
D. 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