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曲线图是描绘经济发展走向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达方式,图1是1952—2002年中国...

曲线图是描绘经济发展走向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达方式,图1是1952—2002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增长图,图2是1985—1991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图。综合这两幅图可知在改革开放初期

A. 国民人均收入与物价指数都较稳定

B. 1984年城市改革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C. 市场经济出现导致物价变化剧烈

D. 物价变动有助于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入

 

C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985—1991年我国物价指数变化剧烈,不是较稳定,故A错误;材料数据没有将城市居民收入进行比较,不能说明1984年城市改革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故B错误;1985—1991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作用日益明显,物价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剧烈,故C正确;物价变动并不是体制改革深入的原因,而是影响,故D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

A. “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落实

B. “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

C.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D. 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

 

查看答案

“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这体现了

A.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C. “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D. “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

 

查看答案

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政府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 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B.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

D. 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

 

查看答案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A. 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

B. 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C. 国民党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D. 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查看答案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 长征的胜利结束

C. 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