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近代以来,英国长期以列强的带头人身份出现在中国。但到...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近代以来,英国长期以列强的带头人身份出现在中国。但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国力限制及欧洲时局的牵制实际上已使英国在远东处于一种虚.弱状态,它已没有能力再在中国充当首席列强的角色。围绕着远东危机的若干次交涉活动都表明,没有美国的积极参与,英国不肯也不能有所作为。1938年6月,蒋介石对有可能对远东发生影响的英、美、俄等大国进行了一番比较分析,他认为:“英国老谋深算,说之匪易,俄亦自有国策,求援无效。惟美为民主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义侠之感,且罗斯福总统确有解决远东整个问题之怀抱。如舆论所向、国会赞同则罗斯福总统必能有所作为。”蒋介石提出的外交方针是“应运用英美之力,以解决中日问题”“对俄应与之联络”“对德应不即不离”。1938年9月,孔祥熙在致新任驻美大使胡适的电文中明确指出了美国在列强中的领头地位,叮嘱他说:“此次使美,国家前途利赖实深。列强惟美马头是瞻,举足轻重,动关全局,与我关系尤切。”这表明,到1938年底,中国对列强的外交中已经形成了以对美外交为主的格局。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朝中国战时外交的目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国重视对美外交的原因。

 

 

(1)目的:争取国际社会中一切可能争取的力量支持中国抗战。原因:中日两国经济、军事实力及国家动员能力等差距明显;战争开始后日本很快取得了军事战场上的优势。 (2)原因:美国是一战后远东华盛顿体系的缔造国,希望维护美国起主导作用的现存国际秩序,反对任何以武力变更现状的企图;中国认识到英美实力的消长变化及两国对华政策的差异。 【解析】 (1)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从争取国际社会中一切可能争取的力量支持中国抗战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日两国经济、军事实力及国家动员能力等差距明显以及抗战初期战略态势回答。 (2)依据材料“英国已没有能力再在中国充当首席列强的角色”“列强惟美马头是瞻,举足轻重,动关全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际和国内局势分析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4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后,效果并不理想。报关出口的白银锐减,但走私的白银却剧增,1935年仅白银走私出口额就有1.5亿元至2.3亿元。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果断决定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法币,取缔白银流通,实行白银国有。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宣布实行法币政策,自11月1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以后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均以法币交易;其他银行的钞票难以流通,但应逐渐收回,不得增发;实行白银国有后,各公私机关及个人持有银本位币、生银者,可到银行兑换法币;确定法币外汇本位制,法币无含金量,其价值依外汇汇率表示,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购售外汇。193b年,法币与美元比价为100法币折合30美元。至1936年底,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共发行法币1407亿元,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许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同民政府实行法市政策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农业社会的经济因素虽然不如政治因素那样,对行政区划的层级……边界的变迁带有根本性的影响,但对于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和地理分布趋势的变化却有直接的关系。秦代以来南方和北方郡县分布密度的逆转,正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和地理分布趋势变化过程的反映。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建置和地理分布”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逻辑严谨,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5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1860年,英、法签订英法通商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

—摘编自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先后提出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由各国的相互隔绝的时代变为互相“联属”的时代。他们还认识到,导致这种时代变动的原因是西方各国工业发展,商务发达,使“环地球九万里之中,无不周游贩运”。通商贸易是沟通各国的桥梁,联系世界的纽带。他们谈到这种认识时说,“商务未兴之时,各国闭关而治”“划疆自穹,不相往来百货流商云集”,从而形成了各国交往、相互通商的新局面。薛福成说:“余观火轮舟车之迅捷,因念人心由拙而巧,风气由朴而华,固系宇宙间自然之理。”……在对这种局势发出的大声疾呼中,郑观应以“鲸吞蚕食,虎踞狼食”来描绘这个局面竞争的残酷,可谓痛切而形象。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推行的通商贸易政策,并说明该政策得以推行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对通商贸易的认识,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1963年,经互会成员国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2%;到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4%-17%.内部贸易占48%-52%。这一变化表明

A.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完成重建

B. 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

C. 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经扫清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查看答案

(苏维埃)国家仍要制定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制定政策要与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这种临时政策下,食品生产开始恢复,从而使这个政权获得了巩固共产主义体系所需要的时间。对此种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

B. 在分配领域推行实物配给制

C. 扩大了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