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

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影响: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创制与应用;新的通讯工具应用等。 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被工厂制度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或大企业)出现。 (3)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解析】 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中“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土地私有制和经济组织形式回答。 第一小问成就依据材料二中“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以及垄断组织出现”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三大改造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意义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工业化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贩卖黑人奴隶是欧洲殖民者犯下的最大罪恶,下列对黑奴贸易路线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B. 欧洲——亚洲——非洲——美洲

C. 欧洲——非洲——亚洲——美洲

D. 欧洲——美洲——非洲——欧洲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的对策是

A.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实行计划经济

C. 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D. 倡导建立关贸总协定

 

查看答案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确立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此次会议是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查看答案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D. 洋务运动的兴起

 

查看答案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 十月革命

B. 斯大林模式

C. 新经济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