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

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 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 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 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 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以商致富的商人们总是把钱投资到其他的非商业领域,这说明了从事商业并非是这些人的原本的根本动机,只是他们之后转向科举、农业的手段,A正确。根本动机是科举做官,B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崇商”的观念,C错误。在当时制度下,商人是可以参加科举的,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 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

B. 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D. “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查看答案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查看答案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材料印证了

A. 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 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D. 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查看答案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曾祖父)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

A. 行政机构管理

B. 军政事务管理

C. 商业贸易管理

D. 文化典籍管理

 

查看答案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最可能的推断是

朝代

秦汉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

 

 

A. 政府效率救灾低下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 农业生产日渐衰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