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C 【解析】 试题据材料“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以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为主,故C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A排除。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故D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维基百科上说:“博尔顿和瓦特成为合伙人后,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并在1775年通过国会将瓦特的专利保护从1769年延长到1799年。”这本质上体现了

A. 经济利益驱动着工业革命的演进

B. 专利制度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

C. 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D. 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查看答案

16世纪时,从英国到印度的最便捷的航线是

A. 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帝国控制区→印度

B. 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印度

C. 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

D. 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

 

查看答案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 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 加人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 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 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一变化缘自

A. 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 农村政权管理形式的改变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查看答案

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政,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A. 私营经济能保留竞争机制,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B. 俄国新经济政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家市场才有益于国计民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