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統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资捐官,并不断扩克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力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带,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惠”。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权责既得利益,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延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延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评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迎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逸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1)鸦片战争前:上书言事;纳资捐官;参加科举。 鸦片战争后:借助大众传媒;组建政治团体;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 (2)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 (3)因素:民主政治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任意两点,三个要点。若学生从城市化、公民教育等方面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第(1)问,“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信息“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资捐官,并不断扩克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力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組织社团。……1908年,清延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和所学知识得出;鸦片战争前——上书言事、纳资捐官、参加科举等;鸦片战争后——借助大众传媒、组建政治团体、组建民意机关等。 第(2)问,“趋势”,依据材料二信息“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评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迎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和所学知识得出: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制度化和规范化等。 第(3)问,“因素”,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小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全面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造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等

材料二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事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火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税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分别有哪些?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紀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查看答案

有研究显示,1990年以来,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金额是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有66%是流到亚洲与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上述材料说明

A. 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受损

C.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D. 不同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存在差异

 

查看答案

“尽管福利已成为本国经济体的沉重负担,但西方的政治人物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这说明

A. 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B. 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 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D. 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查看答案

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

A. 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查看答案

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1928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这表明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

773.2

727.4

735.4

694.8

国家来购量(百万公担)

107.9

160.8

221.4

228.8

 

 

A. 斯大林模式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

C. 农业投入不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D. 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