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

《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㩴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A. 打击豪强势力以维护中央集权

B. 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C. 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大才

D. 提高官员的文化水平

 

C 【解析】李谔批评了先代选官制度,这说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避免“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即选拔实用人才,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豪强实力和权臣乱政,故AB项错误;提高官员的文化水平是科举制的作用,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文笔日烦,其政日乱”是解题的关键,然后依据“直接目的”来判断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 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 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 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D. 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西周礼制强调: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之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徒(靠近)替远恶而不自知。这说明西周的礼制注重

A. 别贵贱,序尊卑

B. 经国家,定社稷

C. 固宗法,稳分封

D. 明法度,行教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全面侵华后尽管国民政府一再积极寻求援助,美国依然采取了中立和不干涉的政策,双方关系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被迫卷入,共同的敌人使双方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盟友,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和支持,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摘编自董岩《论抗日战争时期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的时期。中国援越抗美,中美之间自朝鲜战争后以间接方式进行了又一场军事较量。但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双方以务实的态度去处理国际问题,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现实基础。

——摘编自黄英、王珊珊《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曲折,但却拥有越来越多的利益共同点,中美整体关系将趋于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世界上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即便是面对中美关系的暖春期,中国政府也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免受美国的牵制。而面对中美之间的矛盾,我们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对方的理解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摘编自《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走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美关系的现状,并概括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态度。

 

查看答案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下列是一组有关建筑的材料。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外朝建筑高大森严,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庭院错落,自成体系,富于情趣。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

材料二.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首脑怀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罢免。这是一项很严重的行为,需要多数众议院议员提出弹劾,三分之二参议院议员同意后才能加以定罪并予罢免。在美国历史上虽然只有三位总统面临过弹劾,而且除尼克松辞职外,无一人被罢免,但国会山上的这座白色建筑让每一位总统的心头都悬着“达摩克里斯”之剑。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该制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政治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评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英国派出使团到中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乾隆皇帝拒绝其派遣使节常驻北京的要求,英国只能向中国派出专注于贸易事务的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为了阻止外国使节进京觐见皇帝,由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的两广总督来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但外国使节获得了平等地和中国官员联系的权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最终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而外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得以实现则是在1873年。至此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在中国完全建立。

——摘编自李潜虞《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

材料二.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基础上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主要由礼部负责。1861年,恭亲王奕奏请而获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凡与洋务有关者均属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但是随着外国各种侵略势力的逐渐深入,他们对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在处理对外交涉方面,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原因,并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