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治家的立法创制,另一种是在适应统治...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治家的立法创制,另一种是在适应统治形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日积月累式的变迁。下列各项符合材料中“政治家的立法创制”的应是

A.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B. 从幕镇割据到重文轻武

C. 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

D. 从设立内阁到置军机处

 

C 【解析】所谓“政治家的立法创制”指的是具有转折和开创意义的制度,而“在适应统治形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日积月累式的变迁”指的是已经确立了制度,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置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C属于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故选C;而AB都属于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故属于后者,所以排除AB;D中的两个制度也都是属于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制度,所以也属于后者,故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左传》载,公元前493年,晋国赵鞅与郑军作战,为鼓舞士气,赵鞅下令,“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县大于郡,时称“县郡制”。《逸周书》载:“千里百县,县有四郡。”这反映出县郡的设立

A. 旨在取代井田制

B. 适应了诸侯争霸

C. 巩固了分封秩序

D. 加速了各国分裂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他已经接受了西方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的民族主义学说,“宣杨放弃个人权利,以国家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为本位,提倡民族国家主义”……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民族主义之发达之既极,其所以求增进本民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知他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材料二德意志民族主义特殊的国情造就其必须经过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步才能最终实现统一:17——18世纪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实现了德意志文化上的统一,而拿破仑战争的爆发,促使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转变为政治民族主义,它促成了德意志民族反对异族统治和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之后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德意志最终实现了统一……而这种民族主义使统一后的民族国家难以建立民主政治,结果带上了军国主义色彩,从而使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特点。

—《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梁启超民族主义相比,德意志民族主义中出现的新特点,及对德意志国家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00年

改良后的蒸汽机中,62%被用于为炼铁炉、面粉厂等工业提供旋转动力

1816年

英国阿美士德率团访华,因为礼节等分歧,未能谒见嘉庆帝

1843年

中英签订《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19世纪

50年代

荷兰、丹麦、普鲁士等国大幅度降低进口商品关税;法国大大降低钢铁和五金品材的关税

1860-1861年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与清政府用平等礼节;成立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对外交往

1872-1894年

近代中国民营企业达到100多家,分布在纺织、面粉,造纸、船舶修理等多个部门

1895年

台湾发布战斗檄文,宣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1898年

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呼吁:“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振之”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西汉时期第一次土地兼并风潮,大土地私有制空前发展,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西汉统治者虽然采取“限民名田”等措施,试图抑制土地兼并,也取得一定效果,但西汉末年,土地兼并风潮再起,“限田”政策彻底失败,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危机。

北宋王朝建立后即宣称“田制不立”,允许民间私人购买田地成为田主,国家对土地买卖中的民间竞争与兼并现象采取“不抑兼并”、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态度,广大自耕农纷纷陷于破产的境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这样就形成了封建地主租佃制的土地经营形式。

—摘编自王琦《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賑此荒处,被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孙中山对“平均地权”的解释:“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贏利八千,当归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宋时期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空间的间隔(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流逝是绝对的,从任何时间点、对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即,1米的尺,任何时候、任何人看都是一样长的;1秒,任何时候、在宇宙的任何地方经过的都是1秒。这段话主要解释的是

A. 牛顿的经典力学

B.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 达尔文的进化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